
纖維生產廢水是在纖維產品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,這一廢水類別涵蓋了天然纖維如棉、麻、絲、毛以及合成纖維如腈綸、錦綸、氨綸等的生產和加工過程。隨著全球紡織行業的蓬勃發展,纖維生產廢水的排放量逐年上升,其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,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。
纖維生產廢水的產生主要與其原料處理、生產過程、設備清洗以及工廠內部生活污水有關。在原料處理階段,例如棉花的采摘和加工,需要通過水洗等方式去除植物纖維中的雜質,這一過程會產生大量含有懸浮物、有機物和部分有害化學物質的廢水。生產過程中,尤其是高溫高壓的染色、印花和整理等工序,會產生含有染料、助劑、酸堿等復雜成分的廢水。這些廢水通常具有深色度、強堿性和高有機物含量等特點。此外,為了維持生產設備的清潔和效率,定期的設備清洗也會產生含有有機溶劑、重金屬離子等污染物的廢水。
纖維生產廢水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污染物種類繁多,包括有機物、無機物、染料、助劑、重金屬離子等;色度深,由于染料的使用,廢水顏色較深;酸堿性差異,不同纖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酸堿性不同;溫度較高,部分生產工藝需要高溫環境,導致廢水溫度升高;懸浮物含量高,原料處理和設備清洗過程中產生的懸浮物較多。
預處理
化纖廢水預處理是整個處理流程的重要環節,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改善廢水的水質,為后續的生物處理創造條件。首先,中和處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驟,因為化纖廢水通常呈現酸性或堿性。通過加入適量的酸或堿,調整廢水的pH值至中性范圍,這一過程不僅為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,也防止了后續處理設備因pH值極端而受到腐蝕。接下來,預處理還包括氣浮除油和混凝沉淀等步驟。氣浮除油利用微小氣泡將廢水中的油脂類物質帶到水面,便于去除;而混凝沉淀則是向廢水中加入混凝劑,使懸浮物和部分有機物形成絮體,絮體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至池底,從而實現固液分離。這些預處理措施顯著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,為后續的生物處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
生物處理
經過預處理的化纖廢水進入生物處理單元,這里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來降解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。延時序批式生物氧化硝化反應器(ENSBR)和膜法生物兼氧反硝化反應器(BDAR)是常見的生物處理技術。ENSBR通過序批式的操作方式,實現了對有機物的有效降解和對氮素的硝化過程;而BDAR則利用膜技術,在兼氧條件下進行反硝化,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氮素。這些生物處理工藝不僅能夠大幅降低廢水中的COD和BOD,還能有效去除其他污染物,如氮、磷等,從而減輕對環境的負擔。
深度處理
盡管生物處理能去除大部分污染物,但為了使出水達到更高的環保標準或實現水資源回用,還需進行深度處理。活性炭吸附是深度處理中常用的一種方法,利用活性炭的大比表面積和強吸附能力,去除廢水中的殘余有機物、色度、異味等。砂濾則通過過濾介質,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物。
如有廢水處理需求,歡迎與漓源環保工程師聯系一對一定制
漓源環保工程師聯系電話:辛工:13580340580 張工:136004660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