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聚氨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主要源于原料合成、預聚反應、發泡成型及設備清洗等環節,其水質具有成分復雜、毒性強、有機物濃度高及鹽分波動大等顯著特點。具體而言,聚氨酯廢水中含有大量未反應的異氰酸酯(如TDI/MDI)、聚醚多元醇、有機溶劑(如二氯甲烷、甲苯)、催化劑(如有機錫化合物)及少量胺類交聯劑,同時伴隨高溫反應析出的縮合水與低聚物。此外,發泡工序排放的廢水可能攜帶泡沫碎片、表面活性劑及未完全固化的聚氨酯微粒,進一步增加處理難度。
從水質特性來看,聚氨酯廢水的化學需氧量(COD)通常高達5000-20000mg/L,生化需氧量(BOD?)與COD比值(B/C比)多低于0.3,表明可生化性較差;pH值因工藝差異可能呈現強酸性(如預聚反應廢水pH 2-4)或堿性(如胺類催化劑廢水pH>9);鹽分(TDS)含量普遍較高(5000-15000mg/L),主要來源于原料中的氯離子、硫酸根及中和反應生成的鹽類。此外,廢水中還含有少量苯環類物質(如甲苯二異氰酸酯分解產物)、有機錫化合物及揮發性有機物(VOCs),這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,易抑制微生物活性,需通過預處理有效去除。
針對聚氨酯廢水的特性,典型處理流程分為三個階段:先通過混凝沉淀去除懸浮物與膠體物質,調節pH至中性范圍,并投加芬頓試劑(H?O?/Fe2?)氧化分解異氰酸酯等難降解有機物,提升可生化性;隨后采用厭氧-好氧聯合工藝,在厭氧反應器中利用產甲烷菌降解大分子有機物,產生沼氣用于能源回收,再通過好氧MBR系統深度去除殘留COD與氨氮;之后對出水進行臭氧催化氧化或活性炭吸附,確保色度、濁度及痕量污染物達標,部分處理后的清水可回用于生產環節,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。
綜上,聚氨酯廢水治理需基于“物化預處理-厭氧能源化-好氧達標-深度凈化”的技術路徑,通過多工藝協同降低毒性、回收資源并控制成本,助力企業實現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目標。
廣州漓源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于各類工業廢水19年,擁有豐富的廢水治理經驗,從設計施工到調試運營,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污水處理解決方案,助力企業輕松實現環保達標。如果您也有聚氨酯廢水處理的需求,歡迎咨詢漓源環保工程師。漓源環保工程師聯系電話:辛工:13580340580 張工:13600466042